首页 > 资讯> 正文

都是资产管理公司 重整的紫光集团为何“喜新厌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2021-12-20 17:06:18  阅读:317353

因为资金流动性问题而重整的紫光集团,原本在今年12月13日通过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智路建广联合体,有望实现债务清偿和企业管理层重建,然而这却动了紫光集团现任管理层健坤集团的蛋糕。

健坤集团实际控制人、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近期用“国有资产流失”、“汉奸”等足以挑起市场敏感神经的词汇,攻击智路建广联合体,显然并不愿意将紫光集团顺利的交接给对方。

从股权架构来看,紫光集团由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校企平台)持股51%、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由赵伟国个人实控)持股49%。此前,赵伟国以少数股东实控人身份担任紫光集团董事长,并负责企业经营管理。

随着紫光集团面临债务危机,重组工作主要由紫光集团管理人推行。显然在紫光集团债务问题上,赵伟国和紫光管理人有着不同的看法,而智路建广联合体的中枪,也是由此而来。

对于赵伟国提出的“国有资产流失”,这在2008年股改时还能引起一些争议,现在只要不存在贱卖国有资产等恶劣行为,这个大帽子已经毫无意义。紫光集团管理人也通告,是在法院的监督指导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广泛开展战略投资者招募工作,确定北京智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北京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牵头方组成的联合体,为紫光集团等七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战略投资者。

而“汉奸”的指责,源于智路建广与高通建立合资公司,但这种国内外企业合资成立公司的行为,已经十分普遍了。毕竟健坤集团管理下的紫光公司还曾跟Intel有过合作,总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归根结底,是健坤集团对智路建广深深的敌视,不仅源于后者将要取代前者,也源于双方同为资产管理公司的“同行相轻”。

智路建广是典型的资管经营模式,以股权融资来并购资产,投资人认可收益会愿意追加投入,通过不断的滚雪球经营,智路建广联合体目前管理了1000多亿的资产。在投资项目选择上,智路建广也首选高科技资产,已投资了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近二十家企业,为投资人和其自身管理公司赚取丰厚收益的同时,也打出了公司的名声。

正是这样的背景和能力,成为智路建广重要的加分项。其半导体行业的运营和整合经验,得到紫光集团管理人和债权人的认可,国资平台和其他金融机构给智路建广的基金出资,助其中标了紫光重整项目。

健坤集团的扩张历程与智路建广完全不同,它更懂得利用资本的杠杆属性。健坤集团控制紫光集团主体后,以清华大学、紫光品牌及无形资产强背书为主和少量固定资产抵押为辅进行债权融资,管理资产合并报表超过2000亿,收购了一批有价值和战略意义的资产,实现了紫光集团的快速成长。

然而这种模式也有其硬伤,那就是更注重资产规模和持续的借旧债还新债能力,反而对经营绩效重视程度不高。这种举债并购模式的优势,是自身收益高,企业规模扩张快,但劣势是负债压力大,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产生债务违约,不仅损失大,更会因为债权人的追责而导致破产。

紫光集团能够拥有现在的规模和相关资产,离不开健坤集团的谋划,但陷入债务危机被迫重整,也源于健坤集团的战略。

与之相比,智路建广则“稳”字当头。它的经营绩效决定股东的收益,也是其主要的收益来源,具体经营情况有些是以月度、季度、半年度的周期报告披露给股东及投资人。智路建广的股权融资经营方式没有那么大的偿债压力且风险更小,但因为收益大部分要分红给投资人,所以杠杆系数低,规模扩张慢。

但从并购投资效果看,双方的差距就较为明显了。健坤集团管理下的紫光一向以出价高、行动快著称,在展讯、锐迪科、新华三等收购过程中,能够击败竞争对手拿下优质资产,但总因为经营管理的粗糙,发生投后管理以及产业协同问题,导致项目最终无法实现预期目标。

而靠口碑经营的智路建广,做起项目就显得十分审慎,所做的产业并购投资项目如安世半导体、安谱隆、UTAC、日月光收购等也都是百亿级的项目,有着较为成功的投后管理和企业赋能水平。

虽然是同行,但因为完全不同的行事作风和资产管理能力,使得紫光集团在重整过程中,放弃了健坤集团而选择智路建广。

尤其是此次中标紫光重整项目的智路建广联合体,还包括长城资产、珠海华发、河北产投、湖北科投等国有资产管理平台,既是为紫光集团的重整保驾护航,又有监督智路建广的用意,避免紫光集团重蹈资方一手遮天的覆辙。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

本网站转载信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请读者仅作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推荐阅读